昨日:篇  今日:篇   总帖:篇   会员:
今日:0    总帖:13
Tadmin
1768
参考文章: 第一篇章 赏月怀古 举杯邀明月 皎月照无眠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霜月 唐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唐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 唐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待遇 唐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澹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未似初圆欲午时。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月 宋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46 0 1480天前
洋辣子
2387
期中考试结束了,孩子成绩怎么样?无论结果好坏,我们都要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竞争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成就自己。如何利用分析成绩的机会和孩子沟通?如何利用考试帮助孩子甚至帮助家长自我成长?今天,小编与您分享清华附中李云老师写给家长的一封信,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要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亲爱的各位家长:期中考试结束了,您、孩子和我其实都是很关注的。我们都特别想知道孩子的成绩,我们都特别企盼孩子能考个“好成绩”。我想大家对“好”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们都往往会忘记“好”的背后是什么?一个班三四十个孩子,有考第一的,有考第二的,有考十二的,也有考三十二的。那是不是注定了“几家欢喜几家忧”呢?那是不是还没有开始,我们就知道结局了呢?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的关注点就会在哪里!当您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时,亲爱的家长,我发自内心的向您呼喊:“请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请千万不要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01如何正确挖掘每次考试的教育价值除了中考和高考这两次大考之外,我们孩子在整个学生生涯中要经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考试。您想过每次考试的功能吗?您想过怎样充分挖掘每次考试的教育价值吗?我想我是幸运的,我每天每年都和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一起,经历我自己都数不清的考试,我也有机会去观察一些现象,进而思考一些问题,下面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注:以下现象仅是个别情况,切勿对号入座。家长1.才考了这么点分?你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点评:孩子的感受:我很差,我不行,孩子的自信心会越来越低2.你对得起我和你妈吗?我们天天起早贪黑的全是为了你!点评:孩子的感受:你在邀功,你照顾我心不甘情不愿的,我没让你为了我啊。全为了孩子,这个责任太大了,孩子承担不起。父母确实不易,教育孩子感恩是应该的,我会在周五、周六早上连续两天和孩子探讨这个话题,也为您期中考试后和孩子分析成绩做做铺垫。我想我来对孩子说你的父母不容易,你应该感恩,可能更合适一点。也请您让孩子早点到校不要迟到。您来对孩子说任课老师们不容易,你应该感恩,我想这样换位的感恩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3.你看人张三回回考第一,回回100分,我怎么这么倒霉生了你这么个孩子?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点评:我们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时,不是为了成就我们的面子,不是孩子考得好我就有面子,孩子考得不好我就没面子。我的面子,我负责,和孩子无关。任何一场考试,我们要想尽办法把他的教育价值挖掘到最大,如果我们最后收获的只是一个分数,那要求就太低了。我想考试首要的功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诊断”,是对孩子之前学习过程的检验。我们看到孩子的试卷后,和孩子坐下来看看他的答题情况(注意一定先看孩子的答题情况)。让孩子说说1.哪些题是孩子答得非常好的?2.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哪些方面做得好,才保证了这些题做得好?(上课听讲效率、作业完成效率、改错情况、落实计算、落实基础、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3.哪些题是孩子觉得有问题的地方?问题出在哪里了?(平时那个学习环节出现问题了)4.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能找到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5.你需要爸爸妈妈帮你做什么?然后,再和孩子一起看看孩子的成绩。这样处理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知道只有过程做好了,做到位了,才会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学习真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02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别的孩子成绩和自己孩子的成绩每次考完试后,不管家长、孩子,还是老师都会关注别的孩子的成绩和自己孩子之间的差异,我也会关注别的班的成绩和我自己班成绩的差异。关注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竞争不是为了个人面子,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成就自己。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一下,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个方法,我有一个方法,我们交换一下,我们就各自有两个方法。关注别人和自己的差异,是为了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不足,为了更好的向别人学习好的方法和经验。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对比,去反思,别人怎么做的,我怎么做的。我有什么优势值得别人学习,别人身上又有哪些闪光点是值得我学习的。这样,才能成就我们自我的不断成长之路。考试除了考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考查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人心理素质的考验。知识只是载体,只是手段,永远不会是目的。那些能渗透到孩子血液里的东西,孩子整个过程中的心理的历程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面对自己的成绩,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而对别人的成绩,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让他谈谈别人平时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自己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过程和结果之间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过程,孩子的主动思维能力会不会增长,孩子的理性选择力会不会增长。考得好的孩子,让他知道是因为平时哪些方面做到位了,他就不会骄傲,这些方面他会继续保持。考的不好的孩子,你更要鼓励他,让他看到希望,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人面对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他会焦虑,愤怒,抱怨,指责别人(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不愿承认自己有问题),甚至会放弃,会破罐子破摔。但一旦我们帮助他找到方法,他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他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他就会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你不管怨谁,最后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最后,我想说:“亲爱的,孩子没有好与不好,差与不差。”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正如华语作家张德芬所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匹好狼和一匹坏狼。最后,那匹狼能存活下来?这取决于你喂养了哪头狼,哪头狼就会活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养分。03配合老师做的事情我想在您和孩子谈成绩之前,先和孩子一起完成下面的亲子作业。【作业一】1. 和孩子一起找个飘满落叶的林荫路一起走走,拣些漂亮的落叶,赏赏秋天的美景,看看蓝天,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接受大自然的恩典,想想生活原来如此美好!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能让孩子开心的话题,不谈学习。2. 带着孩子去趟花店,买上一朵太阳花(也叫幸福花),顺便为您的另一伴送上美丽的鲜花,不必多,一朵,两朵,都是好的。告诉他(或她)你有多爱她(或他)。3. 一家人找个只属于你们的时间和空间坐下来,拿出你捡的叶子,拿出你买的太阳花,共同动手摆出你们心目中最美丽、最有创意、最有浓浓爱意的曼陀罗花。4. 把你们亲子活动的作品拍成照片,统一发到班级qq群相册里。在做完这个作业后,您再让孩子拿出试卷,和他一起谈谈关于这次考试。摆曼陀罗花的意图:家是讲情的地方,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心灵的栖息地,家永远是孩子最大和唯一的依靠,我想只有您的亲子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美好的,您对孩子的引导才是有效的。成绩的问题是和各方面因素都有关的很复杂的问题,它不同于孩子触碰了底线,犯了一个严重的品质或是安全方面的大错,这时不需要家里的刀光剑影。每次大考之后的刀光剑影除了给孩子留下恐惧考试,增加过分压力的阴影,和发泄我们的怒火外,我没想出有什么其它的好处。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成绩过于焦虑,那我想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我们自己的焦虑,再来谈孩子的学习。我们把精力放在引导,督促孩子的过程上,我们用淡定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结果,无条件接纳您的孩子。【作业二】在您和孩子谈完话后,我需要孩子们写一份非常认真的期中考试总结,统一A4纸不少于一页,要求态度端正,字迹工整。最后,我还特别想说:不管是对于家长、孩子还是老师,学到,悟到,只有做到才能得到!我们一起共勉!文章来源:
12 0 2145天前
洋辣子
1838
01穿越时空的学习和修行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这个说法在字面上有些夸张和功利,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书籍对个人乃至人类的重要影响。阅读可以超越时空,把最优秀的思想带到我们面前。它让我们突破身体的局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畅享古往今来贤哲们的智慧,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看得更长远,想得更深入。我们无法返回二千五百年前去听苏格拉底或老子讲学,却可以成为他们的弟子,受惠于他们的智慧;不能指望自己身边就有一个蒙台梭利,却可以分享她的精神和信念;不可能亲耳聆听曹雪芹给我们讲写作、讲人生,却可以从他那里学习到高超的写作技巧及对人生的洞察力……古今中外,智者灿若星河,他们所著的书散落在茫茫时空中,而阅读就像是无障碍地穿越时空的一场旅行,让我们靠近那些闪亮的名字,感受他们的温度和高度,在他们以文字铺就的知识、智慧和经验之路上找到自己的路径,走出属于自我的人生之路。02给孩子的幸福交一份保险人生初始,可以说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都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净而单纯;同时又可以说每个孩子大不相同,家庭、遗传、天赋、境遇等,千差万别。决定一个人一生过得好不好,向上流动还是向下流动,内在的幸福感多还是少,因素确实很多,且大部分不可控。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却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阅读。阅读是储智,也是借力。心理学研究证实,阅读可以让一个人的智商更高,逻辑判断更清晰。它超越年龄、种族、性别,在阅读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出身是贫是富,无论你身居乡野还是都市,都可以借此获得丰富的智力储备和内在力量。家长或教师如果能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既为他的人生账户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资产,又为他的未来购买了一份幸福保险。03增强竞争能力及综合能力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及做事的能力,和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来说呈正相关,但并不绝对。生活中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普通家庭培养出高才生、杰出人才;也看到一些高学历父母的孩子学习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孩子的阅读量。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孩子,在幼儿期、小学阶段,甚至包括初中低年级,往往看不出太大的差异。课外阅读少的孩子在课外班、家长和老师的强力推动下,甚至会暂时表现出成绩方面的优越,这给不少家长和老师带来幻觉,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它还会挤占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但当孩子进入中学,随着学业的不断扩展和深度增加,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后继乏力。04自我救赎和自我成长生活不可能对每个人都绝对公平,亲戚、朋友、邻居、教师、同学以及社会大环境,都有可能破坏童年的无忧无虑。但我们也看到,有的人虽然历尽坎坷,却能战胜伤害,最终活得精彩;而有的人却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就一蹶不振;更有甚者,自己在童年时代遭遇了伤害,成年后却复制着恶行,又去伤害更弱小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些能够走出童年阴影的人,他们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全的能力是怎么来的?答案当然也不可能是一种,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但有一种自我救赎方法是最普遍、最有效、最简单,也最能自我把控的,那就是阅读。任何一本好书,其中往往蕴含着人性的真善美,其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尤其当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时,就像拥有了一个隐形的知心朋友,它和我们交流思想,倾心畅谈,让我们的心灵不再孤寂,更让我们对生活对人生有深刻的领悟和洞悉,内心的伤痛也会慢慢地得到平复和疗愈。05爱阅读的孩子不会变坏爱阅读的孩子不容易变坏。因为孩子一旦形成了阅读习惯,就是建立起了一种正向能量的吸收方式,书籍向他的内心灌注美好的东西,生物的自我保护天性也让他愿意消化和吸收一切正面的东西,并且有能力甄别和剔除不利于自我成长的部分。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内在的智慧会不断提升,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拿起一本书去阅读,这个行为本身就表明了一种谦逊的生活态度:外面的世界总有我意想不到的精彩,总有能帮助我不断提高的思想和智慧。借助书籍,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会慢慢获得清晰的思考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更少陷入盲从和愚蠢。阅读能让人看见世界,看见他人,也能让人从外到内看见自己。当一个人能看见自己时,就会自动进入修复程序,并且变得有力量,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导师,这是人生中最可靠、最能受益的事情。文章来源:网络
9 0 2158天前
洋辣子
1696
01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作为一名教育家,洪兰也曾是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曾任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她告诉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脑是怎么回事:以下这张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区域其实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黄色的部分是额叶,也具有大脑发展中最高级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听觉值。 洪兰告诉大家,大脑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别是打孩子的头部。因为,这可能造成孩子大脑生理机制的损伤。而大脑一旦损伤,人就会在生理机制上遭遇障碍,日后再怎么通过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从大脑发展的角度,洪兰教授说,每个人的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马回的神经细胞再生,大脑的神经连接不停在改变。学习的时候,神经回路会加强。 9个月婴儿会爬之后,开始探索,神经开始大量连接。最左边是刚出生婴儿的大脑,中间是三个月,最右边是两岁小孩的大脑神经连接 在她看来,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3岁定终身”等说法。 因为,人的大脑一直在发展、在变化,大脑有可塑性,大脑不停因应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网路连接。“它的神经回路是可以改变的”。 人生是马拉松,争的是终点,不是起点,要跑到终点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开窍慢,洪兰教授引用两句经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学习是“学+习”。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02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孩子有一生的时间需要学习,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于一时一刻,但是情绪处理不当,会使孩子厌恶上学,甚至产生负向人格。”洪兰教授告诉我们,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主动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孩子想学,偷着学学得最快。 有的时候,你认为孩子具有某个缺点,这个时候也不要轻易去改变孩子,尤其不能让孩子有情绪障碍。 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大脑结构图显示:这些人脑部主宰情绪、记忆功能的部分,在25天内就出现了变化,产生焦虑,忧郁或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症状。 洪兰教授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负面情绪就会放大。 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 她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妈妈曾说过,马友友从来不会因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为这位母亲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会对拉琴产生恐惧。03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师 言传身教,为什么身教这么重要?答案在于模仿的力量非常强大。模仿的力量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师。 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与此同时,家长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为,父母所制定的规矩和限制并不会让孩子感到难受,相反的,这会形成一种规矩,让他们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长今天和明天立的规矩不一样。 她说,我们是透过被人管理才学会管理自己。一开始没有外在的控制,内在的控制也不会产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讲座现场,她分享了一个实验结果:有实验曾追踪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婴儿到2008年,2008年到这些人38岁时候,研究结果发现,影响他们快乐和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认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学业成绩),而是自知与责任心。 决定一个人成败是自制、正直、恒毅力。 成功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要担心和紧张,不要过于焦虑,孩子非常敏感,如果父母焦虑,那孩子会更加焦虑。父母亲以平常心待之。 举个例子:小提琴大师与生手的大脑对比发现,这两者大脑里面构造不一样,是因为小提琴大师每天的反复练习造成的。 勤能补拙,著名的“一万小时原理” 也就是这个道理。04童年最好的玩具是有玩伴 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的智力与玩具的多少有关。于是,给孩子买很多很昂贵的玩具。 在加州大学的时候,洪兰曾亲身参与了这个实验:实验把一只老鼠,两只老鼠,10只老鼠分别关在一起,实验结果显示,2只老鼠在一起的脑部神经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没有任何区别。 2只老鼠在一起的脑部神经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脑部神经并没有任何区别 也就是说,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如果家长能做孩子的玩伴,胜过给孩子买数不清的高级玩具。”05在哪里跌倒,换个地方爬起来 如何对待孩子犯错?洪兰教授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学习。当你犯错时,重要的不是这个错误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错,重要的是,要将错误转换成一个经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条铁律。洪兰教授的观点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换个地方爬起来。 为什么?她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经典名言:“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断一条鱼,它将终其一生认定自己是个笨蛋。” 大人会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为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基因不同,后天生长的环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奖励他。  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间能力好的人往往语言能力不怎样;语言能力好的,空间能力常较差。也就是说,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都好,所以我们不必去苛求孩子。 爱因斯坦的脑在他死后捐了出来,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他在掌握空间的顶叶聂叶交会处的确比别人大15%,他的脑细胞也比别人多。但是爱因斯坦到三岁才会说话,如果生活在现在,会被认为语言迟缓,他的私人书信及日记被公布后,有人认为他是阅读障碍者。 他的右脑比较发达,很可能跟他左脑功能不甚强,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长的脑去处理讯息有关。 因此,父母应该顺其自然,要教会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的短处。 重要的是有什么能力,而非缺乏什么能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你会看到他的长处。用正向的态度去看事情,你会看到解决的方式。 06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3个方法:运动、游戏、阅读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经验可以使神经活化得快,分支得密?洪兰教授的答案是:运动、游戏和阅读。运动 当人在运动时,会刺激多巴胺、血清张素、正肾上腺素这样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而正是这些是促使神经连接的关键。 所以,肚子饿的时候,做功课没有效率,刚运动完让孩子去做功课效果好。考试前要吃东西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运动使大脑加速运转,拿老鼠做实验显示,有运动的老鼠负责记忆的海马回比没有运动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经细胞的树状突和突触增加了25%。 此外,运动还使大脑年轻。有运动的二岁老鼠大脑与六个月大的老鼠一样年轻,有运动的老鼠大脑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与DNA比较少。游戏游戏不是学习的敌人,它是学习的伙伴,游戏是大脑成长的营养剂。 从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会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团体游戏互动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完成他的社会化。 孩子游戏的时候,想象力在发挥,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如果你太凶,就没有人喜欢跟你玩,太懦弱别人就要欺负你。这些都可在游戏中感悟习得。 小时候不会跟别人玩的孩子,长大后只会玩电子游戏,因为只有电玩这种没有生命的玩伴能够忍受孩子重复、不合理的咒骂和殴打而不离去。 洪兰教授对此,同样提供了实验佐证:儿童游戏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经过提取后,能帮助神经分叉快速地生长。阅读在洪兰教授看来,说话是本能,阅读是习惯。阅读会改变大脑,阅读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港式,眼睛一分钟看字668个字,说话最快一分钟250个字,阅读比说话快3倍,“阅读是让孩子静下心来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无限延展。” 阅读可以将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那么,如何增加阅读能力呢?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才是真正增加阅读能力的方法。 要让孩子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因为凡是走过都会留下痕迹,广泛阅读会促进增加一个人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东西。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7 0 2165天前
洋辣子
1674
1感觉不到痛苦的“挫折”不算挫折父母交钱让孩子去参加户外夏令营,就想让孩子吃吃苦头。孩子们一起在户外安营扎寨,一起生火做饭,吃野菜吃窝窝头,可是,跟家长们想的可能不太一样,他们玩得明明很开心啊!外在的挫折,如果孩子对此没有感知到痛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挫折。反而是,家庭中的一次争吵,孩子一次考试失败,一次轻易地被取笑,一次被老师训斥,这些在成人看来似乎都算不上挫折,但是每年都有孩子因此而选择自杀。所以,每当我听到刻意要让孩子多吃苦,心里就感到特别抵触。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人活于世,难道我们面临的各种挫折还少吗?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挫折就开始伴随一个人了啊!小婴儿肚子饿了,只能哇哇大哭等着妈妈来喂奶,如果妈妈不能马上过来,他的内心是感到绝望的,因为他无法判断妈妈会不会来,什么时候才能来,而他却又无法自己填饱肚子。又或者尿湿了,他无法自己更换纸尿裤,感觉到不舒服,也只能哭着等待大人。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靠自己无法克服的各种困难和窘境,给他带来了痛苦的感受,这就是真正的挫折。当孩子再长大一点,遇到的最大挫折便是遇到逆境时,缺乏一个理解的拥抱,和会主动说一句“我能感受到你的难受”的人。当你孩子非常气愤告诉你,同伴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模型弄坏的时候,你和他说“这算什么事儿,人家也是不小心的。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你等于是一把将孩子推向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还非常武断地认为,在你这儿,这件事根本不算挫折。如果你能应对好这件事,我敢打赌,这比你花上几千元让孩子徒步受折磨要实在得多。具体怎么做呢?请往下读,这里先卖个关子。有效提升孩子耐挫能力的第一步,要求父母懂得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感知这个世界,再来教会他应对“挫折”的处理方法,不能自以为是地以成人视角来看待孩子遇到的困难。2“挫折教育”并不是“折磨教育”乐嘉在女儿4岁的时候,就带着她走完了76公里的沙漠。这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事。当时孩子身体出现了明显的体力透支情况,也出了红疹和水泡。在老爸严厉的要求下,最后孩子是哭着走完的。我对此并不认同。“挫折教育”不等于“折磨教育”,如果从安全的角度,应该考虑一下4岁左右的孩子在生理发展上可以承受多远的徒步距离。循序渐进,让孩子有一些适应性训练,这样不是更好吗?大部分的挫折研究发现,一般耐挫力高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知道在逆境的时候,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有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允许孩子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告诉他,爸爸愿意陪你一会儿。不吝啬给孩子的拥抱,哪怕是蹲下来的拥抱,因为这能够快速传递你对于孩子的爱,对他的鼓励和支持。当你面对极大挫折的时候,周围有一帮朋友帮你,有家人支持你,你才更有可能从逆境中走出来。因此不允许孩子索要拥抱是非常错误的导向,告诉孩子,即使爸爸不愿意抱你,周围没有父母在,你也应该积极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教会孩子如何在逆境中寻求支持,获取资源,克服逆境,不需要什么事都一个人扛过去。310个维度面对挫折我们被一句话洗脑多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仿佛多吃苦的孩子就一定耐挫力强,可是我们可能忽略了,大部分能“早当家”的孩子,都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就是知道如何“苦中作乐”。真正耐挫力强的孩子,其实并没有把这些事儿当成挫折,而是懂得巧妙转移。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引导孩子掌握的。曾经阅读过一本非常好的美国学前教育书籍叫做《Powerful Interaction》(互动的力量)。作者指出,无论孩子经历什么,都能成为一次最好的教育机会。作者总结出了10个思考维度,帮助父母更好地把一些“挫折”和“逆境”转化为孩子成长的机会,即教会孩子转移痛苦。我把这10个维度和大家分享,当然并不是每个维度每次都有用,但是这可以成为我们思考的方向。以开头的例子为范本,去看如何从不同的维度帮助孩子将困境变为一次成长的机会。场景:孩子非常气愤地告诉你,自己心爱的模型被同伴弄坏了。孩子内心独白:我非常生气!我觉得这对我很不公平。维度1:帮孩子学会用“思考”来面对挫折让孩子自己思考。比如先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说:“妈妈知道你难受,但是现在模型坏了,我们能怎么办呢?”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让他自己想办法去面对这个挫折。还可以接着问:“修好后,我们可不可以想出什么办法,让这个模型更好地被保护呢?”让孩子成为思考者,挫折就成了意义非凡的教育契机。维度2:及时响应孩子的不良情绪当孩子非常愤怒的时候,你一定要第一时间让他知道你很清楚他的感受。蹲下,然后和他说“爸爸/妈妈知道你很难受”。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它能够很大程度拉近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且明白无误地让孩子知道你能够感受到他的不愉快。维度3:镜像反馈除了情感上的反馈,你可以镜像反馈他的语言。比如孩子和你说,“***故意把我的模型弄坏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反馈或者重复他的语言,但是需要注意,说的时候把“故意”去掉,这样说:“模型被弄坏了,你是不是很不高兴?”孩子通过这样相似的反馈,就会懂得是什么事件导致了什么情感结果。维度4:到孩子的困境中去和他对话其实很多父母真的不知道什么是“交流”。交流指的是有来有回,而不是武断主导地去讲一些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话。特别是面对挫折的时候,千万不要说“这没事,我们不怕”这类的话,而应该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转移“挫折”。比如“我们还能怎么办”“怎样可以让我们好受一些”“我能不能给你一个抱抱”,设身处地和孩子一起思考。维度5:赋予挫折一些想象游戏想象式的游戏。孩子不愿意自己去修复模型,嚷嚷着要你再买一个。你就可以让孩子想象:如果我们自己的身体生病了,会是什么感受?现在模型坏了,就和模型生病一样,我们怎么做可以让模型高兴起来呢?通过这种想象的引导,孩子就会从“生气”转移到如何“解决”这个挫折上面。维度6:一起面对挫折这里的关键词是“一起”。很多时候,孩子需要一个人陪他一同面对挫折,一同修复感受。大人要告诉孩子,其实小时候也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情,现在愿意陪他一同面对。比如一同去对他的同伴说,模型被弄坏很难过;一同来修复模型;一同面对愤怒恼火的情绪。当你和孩子一同去解决,孩子的耐挫力就真正得到提升。维度7:用丰富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当孩子因为挫折钻进死胡同的时候,不要用贫乏的语言简单地要求他,而应该用尽可能丰富的话语帮助他走出来。比如孩子摔着玩具反复嘟囔“再也修不好了!我讨厌他!”这个时候你可以用丰富的语言去回应孩子。比如“宝宝,你认为再修好很难是吗?”“玩具被弄坏了你很生气吗?”通过更加丰富准确的语言,引导孩子明白挫折在哪儿,才能够让孩子明白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就能克服这个挫折。维度8:把挫折的事变成小幽默幽默有时候可以是挫折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如果孩子对汽车模型少了一个轮子没法行驶而愤怒,你可以接过汽车模型,假装让车跳起来,然后说:“哇!三轮跳跳车来啦!”并且把车放在孩子的身上跳,逗笑孩子。当孩子咯咯咯笑起来的时候,他再来看眼前的挫折就不再是愁容满面的样子了。维度9:拆解困难将挫折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向孩子逐个提问,好像孩子就是解决问题的专家一样。当孩子逐个疑问各个击破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面对挫折的自信心。维度10:教会孩子准确表达自己比如你想告诉孩子,当他感受到挫折,发脾气家人也不知道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经历去解释。问问孩子,如果狗狗很热想喝水,它会做什么动作呀?如果狗狗高兴了又会做什么动作呢?如果狗狗口渴不把舌头伸出来,或者高兴了也不摇尾巴,别人是不是就很难懂它了?让孩子通过对熟悉认知的迁移,从挫折中有a ha moment(顿悟瞬间),才真正有意义。耐挫力不是一个可以被教会的东西,但是如何转移挫折带来的痛苦是可以被教授的。我希望父母能够知道,任何人都不应该在逆境中独自前行,包括孩子。如果能够在逆境中陪伴孩子,与他一同经历,一同承担,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勇敢。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9 0 2165天前
洋辣子
2356
1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的认知是知识获取(从学生角度)和知识传授(从教师角度)。目前的应试教育,更是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因为考试的基本目的就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职责是学习知识,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这些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中国小孩回到家里,家长通常问的问题的是:今天你学了什么新知识?具有工作经验的人再回到学校学习,目的是为了更新知识。知识有各种各样,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知识,即使是在通识教育中,关注的也是通识知识。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知识主要是人文知识和实用知识。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后,知识更多体现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各类应用知识。在应试教育中,知识被浓缩为“知识点”,就是那些关键概念和公式,那些在考题中会出现,在评卷中评审人会去努力寻找的关键词或关键内容。事实上,知识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中国,知识又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是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知识改变命运”就是这样把知识与个人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在当今中国,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派生出一系列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和方法。首先是学生学习知识投入的时间多。这会产生挤出效应,由于用在学习知识上的时间多了,投入到其他方面的时间就少了。学生投入学习时间多,不仅反映在校内学业负担重,而且也反映在课外辅导多。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为掌握知识点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文科题目,“死记硬背”是传统方式。而理科题目,当然可以死记硬背公式和概念,但是解题就不容易了。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通常也是以知识为核心的,表现在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特殊培养,主要体现在“学早一点”“学多一点”“学深一点”。这里仍然是对知识而言的。我在美国大学任教经历中发现,中国留学生往往在硕士和博士头两年的考试中领先全班,因为他们学得早、学得多、学得深。但是在此之后,当到达了知识前沿时,在需要自己探索新知识的时候,中国学生的通常优势就没有了。这似乎同时印证了“因材施教”方法的长处和短处。中国的中学生在国际测评PISA中表现优秀,以至于近期一些发达国家聘请中国中学教师去教课。大量中国留学生被发达国家大学接受读硕士和博士。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教育有它的长处。不过,虽然我们重视知识,但是我们存在另外的、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太简单地把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什么呢?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他对教育也有很多深刻见解。我最常引用的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一句话是:“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爱因斯坦这里说的事实就是知识。知识当然重要,但是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他在这里提出了有关教育价值的一个新命题,就是教育的价值不是记住很多知识,而是训练大脑的思维。这就提出了教育价值超越知识的另一个维度——思维。本文将集中讨论两种重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交集,但是并不完全相同。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教育是一个目前在世界范围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受到重视的话题,而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教育则是一个在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内更加受到重视的话题。2批判性思维教育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Derek Bok)在2006年出版《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这本书基于他对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观察和反思,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提出诸多批评和改革建议。在我看来,他在书中对美国大学生的批评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学生。根据对哈佛学生的观察并且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博克在书中把大学本科生的思维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Ignorant Certainty”,即“无知的确定性”。这是一个盲目相信的阶段。在中学,学生认为学到的知识是千真万确的,这个确定性来源于学生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是一种无知下的确定性。第二阶段是“Intelligent Confusion”,即“有知的混乱性”。这是一个相对主义阶段。学生上了大学之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各种对立的学派。虽然学生的知识增加了,但是他们往往感到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这就是一种相对主义。博克观察到大多数本科生的思维水平都停留在第二阶段,只有少数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够进入第三阶段,即“批判性思维”阶段。这是思维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各种不同说法之间,通过分析、取证、推理等方式,作出判断,论说出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两个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在这两个特征中,第一条是会质疑即提出疑问。能够提出问题并且善于提出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据说犹太人小孩回到家里,家长不是问“你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而是问“你今天提了什么新问题”,甚至还要接着问“你提出的问题中有没有老师回答不出来的”?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提出疑问之后,能够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和判断,包括新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力”层次,学生应该获取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心智模式”层次,学生应该获取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首先,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在国内,讲授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少是逻辑学。与此相伴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可测试的,比如并不考学科知识本身,而是测试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判性思维除了在能力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称之为心智模式。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how to think),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what to think)和“问为什么”(ask the why question)。有关 “how”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而有关“what”和“why”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应该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how”(如何)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how”(如何)的,但很少是关于“why”(为何)的。我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但不求甚解。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3创造性思维教育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已经由高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要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即创造性人才。中国教育的优势表现在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中国教育的弱点是突出人才太少。2005年,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比“钱学森之问”更为一般、更具准确性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不是没有,为什么这么少?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们缺乏创造性人才的原因是什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通常具有哪些要素?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三因素假说:创造性思维由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三个因素决定。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不过,对知识的界定需要更多思考。我们说的知识通常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而这些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所以我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人才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于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十几年前,清华大学物理系邀请了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在探讨他们为什么取得科学成就时,清华学生提出的词是基础好、数学好、动手能力强、勤奋、努力等。然而,这四个人回答是一样的,不是这几个词中的任何一个,而是说好奇心最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他在这里讲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超出知识以外的因素,这正是在我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中不受重视的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批评现有框架。当然这些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被否定,但是这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压制和否定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下,情况会更糟。当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好成绩,当教师教书的唯一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受教育年限越长,教师和学生越努力,虽然学生的知识增长了,知识点掌握多了,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却被扼杀得越系统、越彻底,结果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保留得越少。这就形成了创造性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的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又因减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使得判断教育对创造性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不那么确定,但是却能为解释一些辍学大学生很有创造力提供了空间。如果以上分析是对的,那么我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二个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也就是与追求创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当前影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普遍的短期功利主义,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的浮躁心态和浮夸环境。各种评价机制多奖励可度量、可量化的成果,但是有创造性和长远的成果往往难度量、难量化。短期功利主义也是创新中的“同质性”和创业中的“羊群效应”的深层次原因。一般来说,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更高的追求。具体到当前情况,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这些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的结果。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这些需要长期才能见到成效的结果。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由于一种内在动力,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更幸福。这种内在价值是一种心态,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和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雄败寇的价值观,导致的是抄袭、复制,而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更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所以我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我们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不仅是学校,而且整个社会都太急功近利。4技术进步的影响和对教育改革的建议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人的工作特点与教育有关,在人工智能时代,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虽然我们目前还看不太清楚人工智能的准确影响,但是比较清楚的是,人工智能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即通过“图像识别”来完成智能化工作的。因此,从逻辑上看,人工智能最有可能替代甚至超越人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并且机器在这方面有绝对优势:机器能够学习的知识量超过人,机器的记忆力也超过人。这就是替代作用。人工智能机器的这种学习能力已经初见端倪。有报道说,2017年6月7日有两台机器参加了全国高考的数学考试,满分是150分,它们分别得134分和105分,而且只用了10分钟和22分钟完成。可是另一方面,人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人工智能还不能取代的。在这方面,人工智能却可以辅助人,帮助人提高效率,这就是互补作用。所以,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有调整,努力的方向很明确,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人要做机器不能做的事,那就是具有创造性的事。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增加了紧迫感。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更可能替代那些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长处,即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在这种压力之下,教育改革应该把推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针对批判性思维教育,我提出三条改革建议:第一,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批判性思维教育首先要体现在重点建设若干门课程上,比如写作、沟通、逻辑、统计、伦理、道德课程,但也要体现在所有课程和所有培养环节中。第二,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心态和习惯即心智模式作为更高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思考,更要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并鼓励学生为追究深层次原因多问为什么。第三,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宽松和宽容的氛围。大学和社会都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要允许学生犯错、失败,允许学生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成长方式。针对创造性思维教育,我也提出三条改革建议:第一,要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并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第二,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是比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更强的创新驱动力。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不要轻易打击不符合当前规范的“胡思乱想”。第三,全社会都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功利主义,在价值取向上要有更高追求。不能低估推动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可以驱动经济发展,但不只是为了驱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创造力最终使人更自由、更幸福。推动以上改革的前提是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观念。中国要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不可或缺。
7 0 2192天前
洋辣子
1706
又到了放假季,又到了家长焦虑、孩子纠结的时节。家长的焦虑在于:放假了,我们该给孩子报几个补习班呢?孩子的纠结在于:放假了,父母会让我好好玩玩或自由自主看看书吗?这个时候,家长和孩子好像处在了两个阵营里,沟通得好的,两个阵营各退五十步一步,父母孩子会比较平静地度过假期。若互不让步,双方各执一端,常常吵嘴怄气,最终不欢而散。01我们为何选择阅读?趁着假期,父母针对孩子的薄弱学科,选择相应的补习培训班补补课学些知识,这本无可厚非。只是我想说,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黄金塑造期,如果此时父母过于强调成绩,极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天赋和创造力。孩子在6-12岁这个时间段,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最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孩子通过大量阅读、大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好书,甚至从没读过一本超过10万字的书,而是把大量时间都投入到学校课本和大量作业里去了,那么,这个孩子的天赋聪明就不可能被挖掘出来。小学阶段的孩子,不应该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小学课本有单一性和浅显性的特点,这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个体成长的需求。只有让他们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经典,广泛涉猎百科常识,才可以让孩子的智慧不断生成,精神不断丰盈,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所以,假期里应该引导孩子读书,毕竟阅读才是最好的“补习”。有的家长会问:孩子有的学科跟不上,也要去读书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成绩具有欺骗性。如果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去了,或者让孩子去培训班接受补习,即使孩子考了高分甚至是满分,那么也只是暂时的。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知道一种奇怪现象:那些小学阶段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很快,这些孩子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上升空间巨大、上升力量强大,他们往往后发制人、潜力无穷。02阅读的乐趣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这正是针对当今无数焦虑中的中国家长说的。他还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给我们的忠告是,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做题、做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然,用阅读代替“补习”,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李希贵曾说:在什么年龄读什么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人所共知的问题,但事实上却一直被忽略了,尤其表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一再错过了孩子们黄金一般的阅读年龄段。德国著名童话家格林说:所有的童书都是预言书。童年一闪而逝,儿童瞬间成人。如果我们认真、用心地研究儿童,如果我们用儿童的视角和立场对待儿童阅读,我们一定会发现,人类文明的王冠之上,最为娇嫩也是最为美丽的那颗珍珠,就是儿童的精神世界。对于书本的内容,我觉得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先生的话值得参考。他说,向孩子们推荐书的时候,应该把握两个标准:第一,这本书是否在传达爱;第二,这本书是否在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美。真善美,就是我们给孩子最美好的东西。通过真善美的滋润,通过持之以恒、大量的阅读,我们的孩子就能够成为精神丰盈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伟大的书。其实,他说的正是指儿童、少年、青年时代的这种阅读,纯粹、沉醉、全神贯注,没有功利色彩,这种感觉会影响人的一生。当假期来临的时候,我们是急于给孩子找补习班,还是根据孩子的意向、从容地为他们准备一份书单?这事关孩子的精神成长,事关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还真的轻慢不得!
5 0 2260天前
洋辣子
1636
我既是一个教书匠,就来说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几年前,在北京《经济观察报》的一个论坛上,当时有一位演讲嘉宾是教育家杨东平,我说请问杨先生,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他想了半天说,教育吧。我说为什么?他说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问题是,我们要考虑的是中国教育是不是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了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而现在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中国教育整个把人脑子搞坏了。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一样,是弱智化。搞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教育评价目标就是“成王败寇”四个字,就是你如果得了诺贝尔奖就是好,没有得奖或者奥数没有得奖就不行。就是一成王败寇,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忘掉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这种成王败寇的评价标准的结果是不把学生当人,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就是你要成怪兽,你要成木头,你要成东西,就是不要成人。现在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最应该以人为本的应该是教育,可是在中国,最应该以人为本的领域最不把人当人。你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过的什么日子。有一家媒体报道说,夫妻两个白天平时工作比较忙,到了国庆长假,孩子问爸爸妈妈能不能花一天时间陪我到游乐园玩一下。夫妻两个开了一夜的遵义会议,最后咬紧牙关,下定决心,拿出一天时间陪孩子上回游乐园。做了第一个游戏,孩子挺高兴。妈妈就问,好玩吗?好玩。那回去就可以写篇作文了吧。孩子当场脸就拉下来,然后垂头丧气去做第二个游戏。做完第二个游戏妈妈又过来了,问,第二个游戏好玩吗?好玩。那你可以写一篇精彩的作文了吧。孩子说,妈妈我不玩了。一天玩的时间都不给孩子,就盯他的作文,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我想请问:人生的终点线在哪儿?殡仪馆。所以从上到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家长,全都是望子成龙。所以现在我旗帜鲜明地提出来,我反对励志,反对培优,反对成功学,反对望子成龙。我的口号就是今天的主题,望子成人。什么人?真正的人。有标准吗?有,八个字,第一真实,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乐。首先说真实。有人说不可能。这年头你还能全说真话,不说假话。我说能,因为我的真实标准是不说假话。有人说,那你说的全部是真话?我说是。他说那不可能,说真话要倒霉的。我说很简单,你觉得这个真话说出来要倒霉的话,你可以不说。康德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是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因此真实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你觉得这个真实是不可以说的,你就不说,然后假话你也不说,剩下的全都是真话,这就是真实。第二是善良。善良不是说要你到街头去做什么义工,或者学雷锋的那天去扶老太太过街。善良的底线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不忍心人家受到无辜的伤害,包括对小动物。所以不但不能行凶杀人,也不能虐待小动物。我们要在法律上保证公民的恻隐之心不受伤害。第三是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第四个就是快乐。快乐是非常重要的。在孔夫子那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权(权衡),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最高的境界。其实人很简单,成功不成功,是否出人头地,是否光宗耀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快乐。(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最后是快乐。比方说现在为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要去考公务员呢?我非常同情大学生毕业以后挤破脑袋去考公务员,虽然我不赞成,但是我非常理解非常同情,他缺乏的是安全感。有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就这样对记者说的,我也不想考公务员,但是我爸我妈让我考。我爸我妈说,孩子,你要考上公务员,咱在村里就不受欺负了。他要的就是一个安全感。所以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每个公民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每个公民有足够的尊严,不管他从事哪个职业,不管他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一个安全的、有尊严的人,这样他才能快乐。这就是我对中国教育的希望。我希望中国教育能让我们每个孩子,中国改革、中国社会能够让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成为真正真实的人,善良的人,健康的人,快乐的人,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2 0 2260天前
洋辣子
1490
教育部最新公布:从幼升小到高考要全面改革!高考不再分文理科;数学命题要大幅度降低难度;提高语文考试难度;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教育部最新出台的这一系列改革制度,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家长和学生们要引起高度重视。1高考加分项目最大幅度缩减1、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的考生,均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2、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3、取消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4、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5、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加分项目:在高中阶段被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以上加分占历年高考加分项目的54.55%。2得语文者得高考语文在12年的基础教育中、在中考和高考中第一重要。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小学不抓,中高考就会后悔,到时候想抓也来不及。 3择区择校很重要教改前择区、择校最主要的是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教改后择班的重要性会被进一步强化。教改后小学、初中弱校、强校间的差异被生源升学的最大化均等性所弱化,趋同性变得越来越明显。高考考试制度变为“3 3”、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自主招生四者的结合。其中最重要的3 3和学业水平考试这两项,反映在教学中必然的唯一选择是:不久全国的中学校都将展开“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这就会出现“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因此,未来一个学生进了任何中学除了获得这所学校的名头外,要想得到更大的好处关键在班级的选择上,而班级的选择虽然是自由的但却是完全按照分数进行的,不同分数的班讲课的难度、进度、师资、教材、考题、生源等都是不同的。所以,教改后你进了什么学校相比较教改前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能够进什么班将起更关键和最直接的作用。家长们不要再被名校的光环所笼罩了,此名校已非彼名校,教育生态环境已经完全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要彻底转变了!4培养孩子各方面兴趣要常态化放弃功利化导向,越早越好!最多两年以后,高考录取将不再区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连考试大纲也要取消,大学的录取将完全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要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要从小学开始进行常态化发现和培养。原来很多家长带孩子学文艺、科技、体育特长主要是为了小升初升学,功利性很强,现在功利性因为小升初升学模式和直升校的缘故已经被极大弱化了,但与孩子的前途、未来的关系却被强化了。所以学特长的出发点、目的都会不一样了,后者变得更重要了,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特长所在,家长就会越轻松、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后的出路也越平顺。5高考不再分文理科了各个高中校要在几乎所有的方面做出与改革配套的调整,是全面的改变而不是局部的。比如:分班、分层、一年多考课程的设置、安排、师资调配、课时设置、教室利用、课程研发、学业课程与高考课程的配置、综合素质评价制定、实施等等,都会与以往完全不同,对每所中学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其中学校的综合实力是最关键的,对学校的要求远胜过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对普通高中校而言,更优的师资是保障“差生”能超越自身能力有更好、更高起点的决定性因素。一些机构一直走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前列,各年级语文辅导课程内容,都由国内百优老师亲自在线辅导,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语文教育。6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考教育部文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了以下规定: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项。1、学业水平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2、艺术素养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3、思想品德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4、身心健康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5、社会实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7语文变为第一学科,女孩更乐男孩受自身生理特点的影响,顽皮,比女孩更难约束自己,好习惯的培养比女孩更困难。语文变为第一学科后,女孩的自我约束和纪律性,使她们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家长、老师的建议去按部就班地提高语文水平。而男孩大多数一般还会依然故我。现在考上知名大学的女孩本来就比男孩多了,高考改革后女孩更是如鱼得水了。因此,男孩的家长们就得更操心点了,早点培养他们的好习惯,特别是阅读习惯。本次改革最凸显的学科就是语文,今后高考的改革走向也将更偏“文”。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有的同学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却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轻视语文学习,出现极心理。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其实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正确的方法,同时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需要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是不行的。
2 0 2262天前
快速发帖 高级模式
言说家会员社区  
您的IP:3.143.205.136,2024-09-29 07:54:19,Processed in 0.04646 second(s).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