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篇  今日:篇   总帖:篇   会员:
今日:0
文章:12
今日:0
文章:4
今日:0
文章:13
今日:0    总帖:71
Tadmin
884
“看着熟睡的儿子,心里真的很自责,怎么了?是我的原因么,为什么这么好的儿子没人要呢?”“每一位孩子都是妈妈心目中的Number 1,但幼升小这场“战役”,有成功难免也有失败;下面这位妈妈,讲述了孩子失败的面试经历并深刻反省自己的失败原因,文中真切的文字让人为之动容的同时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吧,也许对即将幼升小的家长们能有所启发和帮助。”内容│dd04419妈妈;编辑/总结│艺小妞参加了今年的幼升小面试,忽然让自己明白了很多东西。参加了今年的幼升小面试,渐渐让我认识到自己的心与实际差距有多远。儿子面试了3次,有2次是失败的。另一所学校儿子虽然拿到了通知书,但是,我认定是我的真诚打动了老师,才获得的成功。在这里我愿意很坦诚的谈出孩子的不足,也希望以此能为今后的孩子和家长有所借鉴吧。在面试之前,我真的信心满满的,儿子虽然算不上很优秀,但是我觉得应付面试真的绰绰有余。儿子在学前班学习了一年,能熟运用拼音阅读全注音儿童读物,识字很多,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英语在某方学习了1年半了,马上开始少儿二级的学习,词汇量认读认知我不好说,但是能熟练拼写的单词至少300多个吧,应付面试的口语也是不成问题的。唯一让我觉得难办的是儿子跳绳不太好,虽然能跳20多个,但是感觉动作不是很自然,但是没有太多的想这个问题。带着儿子去面试等来的却是遥遥无期,做妈妈的心里真的很难受,看着熟睡的儿子,心里真的很自责,怎么了?是我的原因么,为什么这么好的儿子没人要呢?我深知面试成功与否有很多原因,不是简单的孩子的问题,但是我想,虽然存在很大一批条子生,但是不是还有那么多孩子是靠自己就面试成功了,儿子一定存在问题。但是问题在哪呢?冷静下来,我检讨自己的教育,我发现我自己可能有这样几个问题,造成了儿子的失败。表现力是决定面试成败的首要因素在班上,儿子从来不是主动踊跃的那一种,在某方的英语课上,孩子们都在和老师互动,儿子不会像那种一下子冲到老师面前的孩子,总是在自己座位上,从不举手争抢问题,老师问:“who want to try”别的孩子都高高举手,儿子从不举手。虽然他能熟练的掌握,虽然和同学的pk中,他总是获胜,但是他不愿意表现更不善于表现,这是我儿子的最大软肋。这种问题带到面试中,就会给人感觉他很闷,短短的几分钟面试儿子很难用自己的表现打动老师。缺乏表现力的孩子难于在第一时间打动考官,孩子就会失败。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失败的孩子的共性,在老师面前活跃一点,甚至有些人来疯才好,就像说相声一样,三分逗七分捧,面试也是一样,三分知识七分表现。表达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儿子不善于表达,这是我一直了解的,这个多少受到第一个因素的影响,但是,更多的原因是我作为家长缺乏引导,我知道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失职就是很少给孩子讲故事。爱听故事的孩子会讲故事这是必然的,儿子听得少自己自然不会讲,我曾经觉得给他书自己看就可以了(有自己嫌麻烦的原因),等到他会看注音读物以后我就更少给他讲故事。但是在今年的面试中,我尝到了失败的苦果,儿子不会讲故事,看图讲故事是考察孩子综合能力的一项很重要的题目,孩子要根据所看用语言表达所想,儿子讲不好,或者仅仅用三言两语打发,比起那些妙趣横生的表述来说,就显得很不入眼。集腋成裘,儿子脑中没有积累怎能表达,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妈妈的错误葬送了孩子。身体灵动的孩子更受欢迎妈妈爸爸是不爱玩的人,孩子自然缺少疯玩的机会,老人过于保护更让孩子畏首畏尾。这在方面,我们缺少把孩子撒出去的魄力,以至于孩子不会疯玩,在面试中,很多考验身体协调性的项目就会很吃亏,因为平时过多的照顾和保护让孩子不会玩不会疯,会玩的孩子更聪明,这是有理论依据的。思想准备不足下手晚今年,我觉得自己起步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我自己很早以前就明确了目标校,但是对于儿子的考前培训却启动很晚,我曾经觉得他在学前班学语文数学,在课外学英语,还有什么要特别复习的呢。等到事实摆到面前我才发现自己的错误。那些面试题里面有太多的技巧需要提前练习,但是儿子没有时间,第一次面试我们毫无准备的就去了,结果以英勇就义告终。之后连续的面试让我措手不及,临时抱佛脚的辅导比起多变的题型来说毫无意义,本该系统的准备变成了押宝似的准备。学前班与大班应该相辅相成儿子上了学前班,曾经一度让我觉得很踏实,但是经过几次面试以后我感觉,实际上学前班和幼儿园大班应该是互补关系,在幼儿园孩子缺少系统的知识学习,很难应对知识类的考核;在学前班孩子缺少玩耍机会很难应对身体协调性方面的考核。很多学前班都是退休老师教课,在知识积累方面完全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没有足够的玩耍是明显的不足,虽说课间有活动时间,但是好像没有系统的组织孩子练习,比如跳绳、平衡木、拍皮球、做操等,这些内容也是考核的重要一块。当然我还是比较支持学前班的,只不过就是我作为家长过度依赖学前班,没有很好的把课外时间利用好,帮助孩子完善其他方面。写了这么多,希望给今后的孩子和家长以建议,我觉得能给面试成功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本建议与条子生无关):善于表达的口齿、落落大方的举止、全面丰富的知识、协调灵活的身体。经过面试这么久,我自己的心逐渐平复了,我知道孩子的成长就像长跑,暂时的落后不代表什么,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妈妈,我觉得要有前瞻性,为孩子规划一个很好的前进路线,我们不能替代孩子但是可以引导孩子前行。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人生中会面对很多挫折与失败,爬起来微笑的再往前,总有成功的那一天。幼升小升学路,有成功就有失败,大多数的过来家长都愿意分享成功的经验,鲜少有分享自己失败的经验,但小妞觉得,就算是失败了,也不可怕,接下来的路还长着呢!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努力,成功的大门还远吗?
教育资讯 2 0 2276天前
洋辣子
1792
 雨,已经下了很久了。“叮叮咚咚”打在篷顶的波浪板上。  “滴滴嗒嗒”打在树林的叶子上。  “叮叮咚咚”打在铁皮的屋顶上。  雨,不大。  却滴滴嗒嗒地下个不停。  于是,屋子前面的小水沟流动起来了。  哗啦哗啦的水声,像一股清泉,从地底下涌出来,高兴得哗啦哗啦,哗啦哗啦,你推我挤似的。  打开一朵红色的花伞,走在树林里的小路上,听雨滴打在油加利树上,打在相思树上,打在羊蹄甲上,打在面包树上……淅沥淅沥,啪啦啪啦,哗啦啦,哗啦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座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啪!”  “嗵嗵嗵!”  “咚——咚咚咚——”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  “嗵嗵嗵!”“咚咚咚!”“啪啪啪!”所有的鼓声都敲起来了,敲在小伞上,敲在地面上,好像地球就是一面鼓,雨滴们丁丁东东地要把地球敲响。  站在楼顶上看雨。  雨丝细细的,柔柔的,像花絮一般,随风飘散,然后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  大人说,这就是春雨。下了春雨,春天就来了。  我喜欢春雨,它在森林里演奏,在大地上播种。  于是,春天听到了雨的鼓声,醒来了。所有的种子都回到大地的床上,让母亲抱他亲他教他发芽。  我仰着脸,让雨打在我脸上;我伸出舌头,品尝一下这大地的乳汁,凉冰冰的,甜蜜蜜的呢!
学员风采 5 0 2335天前
洋辣子
617
【环球教育评说】作者:王云鹏(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之基础,不识文字,不懂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就不能吸收既有的科学文化成果。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的创新成果也在不断涌现。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语文课堂该怎样设计、调整?笔者认为,语言训练应是语文教育的重点,语文课堂的设计应以引导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语言素养为指向。无论是素质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均应如是。英国汉德克洛斯派克学校的学生在讨论课上发言。资料照片语言教育为什么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原因在于语言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语言即思维,语言和思维互相影响。因此,语言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有利于人思维能力的提升。第二,语言是人与人合作的基础。合作是人类的基本技能,语言是这种合作必要的工具,掌握语言交流的能力是与人合作的基本前提。有些人不擅长与人合作,多半与语言交际能力的缺乏有关。第三,语言承载文化,承载人类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这些经验都需要借由语言的工具获得。因此,语言能力的锻炼对于人的成长、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人们有种误解:孩子不需要语文教育也能把话说好,其实不然。不经过系统的语言训练,人很难将语言这个精密的工具运用得灵活自如,很难运用语言开展高级的文化活动。因此,语言教育是必要的,具有基础性。学生在课堂上做单词拼写游戏。光明图片/视觉中国语文教育应当围绕语言能力的训练展开,尊重学生语言习得的规律和特点。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语文教育的经验,我们应当充分研究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来设计我们的语文课程。比如,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单一语文课程改变为语文课程矩阵,设立阅读、写作、语法、口语训练这样的专题课程。不同课程的内容设计应该更加灵活。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教材应大幅增加插图,教师授课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视频、图片等辅助材料。以语言能力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在方方面面应有确切的落实。目前语文教学以“课文”为绝对的主体,基本完全忽视汉语语法的教学。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建忠在《马氏文通·序》中非常清楚地论述了语文教学不教语法的坏处,“未可以言传”的茫然之弊危害甚巨;而学习语法则可“循序渐进而知其所止境”。学生借由汉语语法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作为自己母语的汉语,了解汉语的特点,进而更好地运用汉语。另一方面,我们的古典语文教学应该更加灵活,例如教学框架是否可以跳出单篇文选,而将古代文化常识、古典文献要籍的整本精读穿插其中。如一些文言文课文会涉及历史地理的知识,比起在注释中的简短说明,利用历史地理地图直观地对其进行展示效果会好很多。这既需要教材的优化,也需要教师课堂设计的优化。古典文献要籍的整本精读同样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孙玉文教授《我在北大参加的三个专书读书会》一文指出今天语文教育的一大缺陷是只读支离破碎的文选单篇,不读专著全本,文中指出“研读专著,方能写出专著;精读经典,方能创造经典。”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我们可以选取《论语》《孟子》等篇幅适中的古典文献要籍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带他们精读、细读,作为文言文的高阶课程。至于课堂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包括分组阅读、小组展示、创新研究、戏剧表演等。哪种形式更加高效、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就采取哪种形式。古典语文教学的重点或许并不在于文言字词释义的记忆,甚至名篇佳作的背诵也属次要。过度刻板的要求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丧失对古典语文学习的兴趣。当代古典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找到阅读古典文献的门径,提升古书阅读的能力,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产生研读古代经典的兴趣。有这样清晰的教学思路,加上多元、灵活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享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总而言之,以语言训练为重点,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是语文教育的一条正路,既需要深入的理论探索,也需要大量的教学实践。虽然前路漫漫,但值得我们努力地求索。《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21日 14版)
教育资讯 3 0 2335天前
洋辣子
721
一、忽视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许多父母忽视了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片面的认为幼儿语言的培养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认为孩子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上课,和同伴交往、交流,他们的语言肯定会得到发展,回到家后就没必要在浪费时间对其进行更多的语言教育。从而,父母们就忽视了家庭语言环境的创设。他们在幼儿面前会 使用不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例如:父母们不注重讲话的方式,说粗话、脏话。父母们也不注重幼儿早期读物的选择,他们很少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选择语言材 料。因此,父母们选择的语言教材不是文字过多,就是图像过多,这都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二、父母与幼儿交流过少语言交流是语言发展的前提,但许多父母都忙于工作,无暇与幼儿交流或是很少主动与幼儿交流。大部分父母只有在向幼儿提出某种要求时,才与他们进行较长时间的交谈。有时幼儿会向他们讲述一些事情,有些父母会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会导致幼儿不愿与人交流。三、未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父母往往会忽视幼儿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素材。例如:当天气变化的时候,父母不会利用现有的材料对幼儿实施语言教育,很少有父母会对幼儿说:“姚姚,看!天上有乌云出现,快要下雨了,我们进屋好吗?”又如,当幼儿看到树的时候,父母们很少会让幼儿说说这树的名称、数量、特点等。他们都忽视了“教育缘自生活”的原则。四、父母缺少语言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在家庭中,语言教育的教育者是幼儿的父母。他们大多数是没有受过正规学习的教育者,对幼儿的语言教育不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对幼儿进行较系统的语言培养。他们错误地认为语言教育就是让幼儿开口说话。因此,会采用鹦鹉学舌的方式,自己说一句,让幼儿跟着说一句,或是采用一问一 答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对于幼儿家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父母们要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来自网络
教育资讯 8 0 2364天前
洋辣子
1281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一些,都拼命地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家长们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两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而这有什么用处?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于他里面的空。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运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空白越多,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得太满。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得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得太紧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就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因此,教育小孩,要注意他里面的空。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法师开示:学习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唤醒爱心,引爆智慧。知识专用,智慧通用。知识不是力量,知识只是工具,智慧才是力量!来自今日头条
校区公告 7 0 2364天前
洋辣子
614
01产业结构难转型,教育有责任陈志武,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我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是,这些年看到国内(的教育),特别是我自己从小在中国受教育,然后又去了美国,自然有许多观察和体会。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学校。1968年在湖南茶陵县开始上小学,1979年读完高中在长沙上大学,1986年去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毕业以后至今一直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3岁,她们在美国出生、长大,这些年看着她们在美国上学。同时,也因为我跟国内的一些大学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国内同行和教育界学者、业者每天的运作目标。这些经历和观察让我确实感触比较多,特别是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我们说,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提得比较多的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这一点大家都讲。但想想中国为什么建设不了创新型国家?为什么这么艰难?光靠在街上挂很多横幅、标语,在核心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就能把这个国家建设成创新型国家?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02美国教育重通才,中国教育重技术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总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原来中国的科举考试,从某一种意义上,科举考试对于专制的农业社会是够用的,是可以行得通的。回过头看,过去中国尽管统治是专制的,但实际上那时候的政府是小政府,当官的也用不着像今天这样宏观调控经济。当时的考试只是考四书五经,我觉得科举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是合适的,对当时的“小政府”来说也够用。可是,现在的教学与考试内容就很不一样,也会而且应该与时俱进。例如,中国经济今天以制造业为主体,这当然就需要有很多的工程院院士,大学要培养很多的工程师。相比之下,美国的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国的教育体系侧重点就不同,是侧重通识教育,培养通才。在中国和日本变为世界工厂之前,几乎所有的美国州立大学和一些工程学院都非常侧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像中国的大学一样侧重理工训练。但是,我发现过去的四五十年,特别是三四十年,随着制造业向日本、韩国和中国转移,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我们不主张他们在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专家。如果有学生在大学四年时真的成了专家,我们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会是一种失败。当然这也跟耶鲁这些年出了那么多总统有关系,以至于我们的历史系教授就想,既然以前出了这么多总统,说不定今天在校的哪个学生以后也会成为总统,怎么办?于是我们就开一门大课,叫做“大策略”,由两个研究世界史最出色的教授轮流讲,这是持续一年长的课程,是一种非常综合型的训练,讲到孙子兵法、管子经济、古希腊策略等等。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认同,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03美式教育:课程安排宽泛,不排名次为了支持以服务业为主的创新型社会,美国的学校是如何办的呢?我有两个女儿,老大现在读高二,老二在读初二。她们的经历大概是这样:首先,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前,没有家庭作业,下午放学就放学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担心学习。老师如果布置作业给学生,很多家长会抱怨,说“你怎么给我的女儿、儿子这么多作业,那他们还过不过日子了?他们一生的幸福是我们更关心的,你不要让他们回家后每分钟都花到作业上,最后他们变成了人还是变成了机器?”所以,学校与家长谈判的结果,往往是这样一个结局:美国的幼儿园、小学四年级以前都不会布置作业。有没有考试呢?初一之前没有考试。而这一点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可能觉得奇怪,没有考试学什么东西?你放心好了,美国学生学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他们的课程安排往往比较广泛。甚至在幼儿园的时候,我女儿她们每年都会有科学、一般人文社会、语言方面的内容,一共有三四门课程。每门课程完全由老师决定用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比如,在人文社会课程方面,可能是今年重点了解一下亚洲不同的国家,以前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从幼儿园到小学,讲的深度会慢慢地上升,但差不多每年或者每两年会绕着五大洲兜一圈,这是一种非常广泛的了解。你想一想,如果这些小孩以后出去做服务业、做市场营销、做外贸,如果他们对其他的国家一点都不了解,怎么能行?而有了这些从小学到的知识,今后到哪里去“全球化”,都不会有问题。当然,沿着这种方式去培养,很容易让我们说:“他们怎么能够做工程师、做专家呢?”但这也没关系,美国本身不需要这么多工程师,因为制造业已经由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胜任了。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决定其教育知识的结构,反过来,教育知识结构又会决定其经济的产业结构。另外,美国幼儿园、小学从来不会给学生排名,没有考试当然不会去排名。给奖状的时候是怎么给的?是每个人给一个。我以前就觉得纳闷,每个学生给一个奖状,总得有一个说法吧?后来仔细一读,老师根据每个小孩的特长,哪方面很突出,就给他那个奖状,更多的是鼓励每个学生:你首先是你自己,不管你数学好不好、语文好不好、画画好不好,还是历史好不好,只要你哪方面比较突出,有较强兴趣,老师了解以后,就会给你写一个这样的奖状。这跟中国是完全相反,初一之前就给班里的学生每个礼拜、每个学期做排名,经常考试,这很残忍,因为这么小的小孩,还没有长大成人,还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就要开始面对别人告诉他“你不行”。这样的结论,对人的个性来说,没有比这种东西更敌意和更具破坏性,让这么小的小孩就对自己失去信心,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04美式教育:思辨能力的训练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我们别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因为即使到现在,我经常碰到国内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从他们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真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我女儿她们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她们就学到,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是,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这种动手不是为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这非常出色。实际上,如果按照我女儿她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格,因为许多论文只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然后就把没有经过数据实证的假设当成真理性结论。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强化科学方法的教育训练有关,跟没有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假设中去的习惯有关。在小学没有考试,学生还做什么呢?我女儿她们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所谓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题目或说课题。第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5到15分钟的讲解。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托儿所就开始。我觉得这一点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品牌跟市场营销很有关系,因为品牌、市场营销都跟表述技能有关。关于研究性项目,我的大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候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网要找资料,而她也是为每个题目上网找资料、做研究,她写文章的训练也已经很多。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你看一个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经这么成熟,以至于到现在,我跟我女儿说,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可能还不合格。05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正因为这样,美国100个人里,随便挑80个,那80个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卖的东西表达得很清楚,能够给你足够多的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市场营销这门学问是在美国出现、发生和发展的。美国教育体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那么多自我表述的机会,等他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在他们介绍产品和自己的研究与想法时,至少不会站在一班人面前就发抖,没办法说出话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到这个地步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品牌建立上、创新型国家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愿望和渴求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作者简介: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原载于《教师博览》。
校区公告 8 0 2364天前
Tadmin
396
hi,欢迎访问言说家会员社区!
校区公告 10 0 2369天前
言说家会员社区  
您的IP:3.147.80.100,2024-09-29 07:48:16,Processed in 0.02979 second(s).
免责声明: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